![]() | ||
康熙年間地圖 淡水廳志地圖 〈淡水平埔蕃十九社地圖〉(伊能嘉矩) 〈十九世紀末北部平埔族分佈圖〉(土田滋) 〈十七世紀西班牙行政區示意圖〉(鮑曉鷗) |
記錄中的「平埔」聚落 從不同時代的地圖記錄中,可以看見「平埔」聚落多沿淡水河及其支流的下游分佈。這些聚落偶有遷徙變動, 早期傍水而居,後期或許因為水患,或許因為漢人入墾而遷離河岸。17世紀到19世紀末期,曾經出現在文獻上的主要 聚落有: (一)基隆河岸:峰仔寺社(Kippa〔nas〕,又稱房子嶼社)、搭搭悠社(Cattaijo,上搭搭悠、下搭搭悠)、皇族社 (Littsouc)、麻里即吼社(Kimal〔itsigowan〕又稱麻里折口或錫口)、雞母卒社(kimotsi,又稱圭母卒或奇五卒)、 大浪汞社(Pouromopon,又稱大龍峒或巴浪汞)、麻少翁社(Kimassouw,少翁社)、唭里岸社(Kirananna奇里岸)、北 投社(Kipatou,內北投)和八芝連社等。 (二)大漢溪:武勞灣社(Pinnonouan)、擺接社(Paijtsie)、里末社(Rijbats)和瓦烈社(Quiuare〉等。 (三)新店溪:龜崙蘭社(Cournangh)、秀朗社(Sirongh)、雷裡社(Rivrijcd)和了阿八里社(Rieuwwerowar)等。 (四)淡水河:南港社、八里坌社和淡水社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