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早期拓墾:乾隆年間,暖暖開始有福建泉州移民,先民從基隆河下游逆水上行來此開墾定居。到嘉慶年間,
暖暖的市街已漸漸發展成形。清朝晚期,暖暖由基隆廳石碇堡管轄,亦稱港仔口。
貨物集散中心:早期暖暖因位居舊日基隆河內河航運的終點站,和台北通往宜籣的交通要站,為全島東西
水陸交通樞紐。運載貨物的帆船,自淡水溯河而上,到暖暖買賣交易;欲前往基隆的旅客,以暖暖
為轉運點,先乘船到此,再用陸路到基隆、宜蘭去。此外,暖暖附近物產豐富,除茶葉、木材、染料外,
還有金、煤。暖暖夾著交通和物產之優勢,成為當時北台灣有名的商業重鎮。
淘金熱潮:清光緒15年(1889),闢築鐵路的工人在八堵橋下的基隆河裡發現砂金,吸引世界各地大批
淘金客,前來圓發財夢。光緒16年,淘金熱達到鼎盛,淘金人數據傳曾多達3,000人。台灣巡撫於是在
基隆設立「金砂總局」,統理採金事宜,在暖暖設分局,此舉為暖暖帶來了另一個嶄新的商機。
漸趨沒落:在劉銘傳修建的鐵路完工後,暖暖曩昔的繁盛景象、逐步走入歷史。鐵路興起大大削減
暖暖的河運功能,加以基隆港貿易興盛,基隆河日漸淤淺、水運時代告結,暖暖商業與運輸的重要性
均大不如前。因此暖暖逐漸沒落下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