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重舊名為「三重埔」,其由來是因為淡水河與其支流間的埔地,是依照次序來命名,而 此地是位於二重埔的東邊,所以稱為「三重埔」,後來再改為「三重」。「埔」是河邊沙洲的 名稱,先民為了開墾土地,自然選擇近水的地區。而後由於淡水河的日漸淤積,頭前埔再也無 法停靠船隻,而泥沙沖積所成的沙洲也日漸擴大,登陸的地點遂再向後退縮,於是把這後來開 發的土地稱為二重埔(台語發音)。同樣的,漢族先民開發的足跡來到了現今的三重市,為有 別於頭前與二重,遂定名為三重埔。

        日據時期,三重市即係隸屬於台北州新莊郡鷺州庄之三重埔及二重埔,由於台北橋與台北市相連, 交通便利,市況日漸繁榮;民國34年台灣光復,鷺州庄改名為蘆洲鄉,三重市仍隸屬蘆洲鄉。 光復初期,各地商人鑒於三重埔與台北市往來便利,紛紛來此開設工廠,三重埔工商業更 趨興盛,人口增至 26,194人,遂於民國36年4月1日與蘆洲鄉分治設鎮,始稱三重鎮。 民國48年間,再闢建中興橋連接台北市成都路及本市二重埔一帶,以疏解台北橋沈重 的交通流量。中興大橋通車後,三重更趨繁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