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水河流域的興起與開港

  1880年代,法國人英伯哈特(Camile Imbault-Huart)在觀察臺灣時,曾說: 臺灣西部,由於大小道路業已開始有了痕跡,遊歷通常都在陸地完成;而北部恰好相反,遊歷毋寧是在水上為之。可是 北部的重要商務中心還是由一些小路聯繫著,不過中國移民們卻寧願使用那些商務中心聯貫起來的水道;況且水路比較 迅速,因而比較便宜。
  在今日我們可能無法想像這句話的意義,雖然整個大臺北地區被淡水河及支流所圍繞,但是在河流兩岸有了便利的橋樑 建立起來後(連結臺北市與板橋間的華中、光復、華江橋;連結臺北市與三重間的忠孝、重陽、臺北大橋;連結臺北市 與永和間的中正、永福、福和、秀朗橋等等),過橋時我們大概很少想到橋下嗚咽流過的淡水河河水,更難以將淡水河 與「航運興盛」聯想在一起。今日我們只能從八里的渡船、碧潭的觀光小船,遙憶往昔與淡水河如此親近的歲月。
  事實上淡水河流域是臺灣眾多河川中唯一富有航運的河流,儘管如今淡水河已經淤積而風光不再,但是我們卻不能不了 解淡水河過去的輝煌歷史,因為,過去的點滴累積了今日的繁華,也成就了北臺灣今日的重要地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淡水河早期的航運情形
                   1860年之淡水開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