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投自古即以產硫而受到注意

  硫磺是以前製造火藥的原料,大屯火山區是臺灣唯一的天然硫磺產地,因此三百多 年前,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就曾試圖採硫。西班牙文獻中也記載當時漢人曾與原住民 進行硫磺的交易:

  漢人生意人用衣服珠石等與他們交換硫磺,
  這些值三鐳的東西,可買五quintal的硫磺。
  在中國,通常每擔的硫磺賣五兩。據說,
  在貨不足時還可賣到一擔十六兩……


郁永河的採硫法

西元1697年,郁永河奉清廷之命從福建來台,深入大 屯山區進行進行探勘硫磺並進行採煉。郁永河還 在他的紀行文《裨海紀遊》中紀錄了當時的鍊硫方法:

    槌碎如粉,日曝極乾,鑊中先入油十餘觔,徐入
    乾土,以大竹為十字架,兩人各持一端攪之;土
    中硫得油自出,油土相融,又頻頻加土加油,至
    於滿鑊;約入土八九百觔,油則視土之優劣為多
    寡。工人時時以鐵鍬取汁,瀝突旁察之,過則添
    土,不及則增油。油過不及,皆能損硫;土既優
    ,用油適當,一鑊可得淨硫四五百觔,否則一二
    百觔乃至數十觔。關鍵處雖在油,而工人視火侯
    ,似亦有微權也。

現代的煉硫方法:

  1. 收集硫氣:在噴氣孔上裝上鐵管,當噴出的硫氣進入鐵管後,便冷凝成液體,被俘 收集起來
  2. 純化硫磺:冷凝後的硫磺液體含雜質多,用密閉鍋再將硫磺蒸發成氣體,以便留下 雜質
  3. 冷卻硫磺:密閉鍋接有管道,將純化了的硫氣,送入冷卻器中,凝結成液體
  4. 製出成品:將純化冷卻後的硫磺液體,舀入鋁製方形模子裡,凝固成一塊塊方形成 品,每塊約重三十公斤

 

 
臺灣的最後一家煉硫工廠:

位於大屯山區大油坑的德記是臺灣的最後一家煉硫工廠,但德記也已於1987年步入 了歷史。目前陽明山 國家公園管理處已因安全上的顧慮將通往大油坑的道路封閉。

 

當北投開始有溫泉…

清廷為防止人民私製火藥,曾一度封礦,使以採硫興北投發展受到挫折;1877年政 府設腦磺總局後,北投才漸漸形成市街。到了日本時代,北投因為溫泉而有了全新 的發展。

 

 

天狗庵創辦人平田源吉和他的孫子合影
打開北投溫泉史…

十九世紀末,北投地區有了新的發展---- 溫泉。1894年,德國籍商人奧里首先發現了溫泉;1896年日本商人平田源吉所創辦 的天狗庵旅舍則為 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。日俄戰爭時,日本人在此設置陸軍療養所,將日本傷兵運送 來台療養。

 
 
北投溫泉的療效

日本人調查結果,北投溫泉有鐵湯(單純土類泉) 、瀧湯(酸性明礬鹽類泉) 、腥湯(酸性硫化氫泉)之分,對「神經痛.痔瘡.惡性腫物及皮膚病」都有療效。

1913年,日本當局斥資七萬圓日幣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,使得洗溫泉的享受更加 平民化。公共浴場的 落成更帶動了溫泉旅館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,使得北投成為台北市近郊的著名溫泉 旅館區。

 
 

日據時代的北投溫泉區


日據時代的北投溫泉區

 
   日本時代後期,北投溫泉區已漸漸變質為溫柔鄉,這樣的情形一直沿續到1980 年代。而近幾年來各 界人士積極地重塑北投地區的形象,1998年年底,由原北投公共浴場改建的北投溫 泉博物館正式對外開 放,使得北投溫泉有了重生的契機。

 

日本時代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


北投溫泉博物館

Back